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柳梢青 春感》刘辰翁

古诗词查询

请输入诗辞关键词:

查询范围:    

《柳梢青 春感》原文

柳梢青 春感

【原文】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

辇下风光[1],山中岁月[2],海上心情[3]。

柳梢青 春感注释

柳梢青 春感》注释

【注释】:

[1]:指临安繁盛是热闹繁华的风光。

[2]:指作者在山中度过的寂寞隐居岁月。

[3]:引忠臣苏武牧羊海上不忘故国之典。作者以之自况。

对作者来说,大宋被蒙古灭亡后,故国重游,已物是人非,别是一番愁苦在心头。“山中岁月”是其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是其心之所系。;“海上心情”是其志之所向。作者对故国的忠诚,虽死未悔,令人击节赞叹不已。

------------------------------------------------

[创作背景]南宋末叶,经三代二帝开创、汉唐帝国不断开辟的广袤国土终于第一次沦为了异族的牧场。本词的作者刘辰翁亲历了这一国家的最后灭亡,亡国之恸该是何等深重!词题为春感,实是借题发挥,以抒发邦宗沦覆,物事皆非的感受。

[内容评析]词以一对句起,上句写战马披着铁甲,蒙着毛毡,怪模怪样,一种异域情调,让人感到沉重而别扭。下句果然就接以「银花洒泪」,银花指花灯,以蜡烛照明,烛油下滴犹如落泪。正是移情于物的写法。第三句明白告诉虽是春天到来,但陷入元蒙军队占领的城中,只会引发忧愁伤感。然而究竟是元宵灯节,故耳中听到了笛声鼓声,而这些声音已非昔时所闻的那种熟悉亲切悦耳之声,故诗人愤激地斥为「不是歌声」。这一句以散文句法脱口而出,干脆利落,耐人寻思,表现了诗人的厌恶之情。下片集中笔力抒情。「那堪独坐青灯」,极写失去故国之人的寂寥和心绪低沉。一个「独」字,一个「青」字,凄惨悲凉,令人不寒而栗。「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了亡国之君南唐李后主的词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最后三句,一写故都景色不知何模样,一写诗人隐居山中空掷岁月,一写名存实亡,漂流海上的南宋皇帝及陆秀夫等忠臣该是何种心情。全词到此收尾,言虽尽了,却留下了意无穷。

词短而意丰,体约而情稠,正是刘辰翁词与众不同的特点之一。

[难词注释]①铁马:披有铁甲的战马,此指元朝南下的骑兵。蒙毡:冬天在战马身上披上保暖的毡子。②银花:指元宵节的花灯。③愁城:指已沦陷的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④番腔:泛指少数民族吹唱的腔调。⑤辇下:在皇帝车驾之下。代指京师。

http://www.china10k.com/simp/history/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隐居山中的作名,题名“春感”,实际上是元宵节有感而作。此词笔调苍凉,抒发作者亡国之痛和故国之思的深沉感情,作者刘辰翁曾入文天祥幕府,参加过抗元斗争,宋亡后多年漂泊,晚年才隐居山中,从事著述。

上片写想象中今年临安元宵灯节的凄凉情景。开头“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三句,写元统治下的临安一片凄凉悲愁的气氛。“铁马”,指元军的铁骑;“银花”,指元宵的花灯,“愁城”,借指临安。头一句“铁马蒙毡”,不仅点明整个临安已经处于元军铁蹄的蹂躏之下,而且渲染出一种凄惨阴森,与元宵灯节的喜庆气氛形成大相径庭的氛围。开篇就揭示出了全篇的时代特征。元宵佳节,原是最热闹而且最富国泰民安气氛的,而现实的景象却将种种承平气象一扫而光。在元军的铁马践踏之下,广大人民心情凄惨悲凉。加之阴冷森严气氛的包围,竟连往常那火树银花不夜天的光明璀灿景象也似乎是“银花洒泪”了。这一句将客观景象的主观化、拟人化,使银灯似有人的形象和感情。这种想象看似无理,实则入情。“银花洒泪”的形象给这座曾经是繁华热闹的城市带来了一种哀伤而肃穆的凄凉氛围。紧接着,又用 “春入愁城”对上两句作一形象的概括。“愁城”一词 ,源出“攻许愁城终不破。”一句,出自瘐信《愁赋》,本指人内心深处的忧闷愁思,此时借指充满哀愁的临安城。春天不管兴亡,依然来到人间,但它所进入的竟是这样一座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充满人间的哀愁的愁城”!“春”与“愁”,自然与人间的鲜明对照,给人以强烈感受。

“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三句接着写想象中临安元宵鼓吹弹唱的情景:横笛中吹奏出来的不是汉家的故音 ,而是带有北方游牧民族情调的“番腔 ”,街头上演出的也不再是熟悉的故国戏鼓,而是是异族的鼓吹杂戏,一片呕哑之声,身为忠于故国的南宋遗民,听来根本不能称为“歌声”。这几句对元统治者表现了义愤,感情由前面的悲郁苍凉转为激烈高亢,笔势劲直;激愤直率,可以想见作者其时填膺的义愤。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这两句承上启下,用“想故国”三字点明上片所写都是自己对故都临安的遥想。“故国高台月明”化用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情境,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临安和南宋故国的深沉怀念和无限眷恋之情。“独坐青灯”,指自己在故乡庐陵山中,独自面对青灯。故国旧都、高台宫殿,如今都笼罩在一片惨淡的明月之下,繁华散尽,都已化成无边的寂寞与悲凉,这本已使人不能忍受。更何况独又居于寂寞的深山,夜阑人静,遥想沦亡之故都,不但无力恢复故国,连再见到故都临安的机会也很难有,苦闷之情那堪禁受啊 。荧荧青灯与故国苍凉明月,相互映照,更显出情深挚无比凄凉。这两句文势由陡急转为舒缓,而感情则变得更加沉郁。

接下来是三个并列的四字句:“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辇下风光,指故都临安的美丽风光。作者所指的“风光”应是宋亡前临安城元宵节的繁闹场景,以及亡国前的升平岁月。山中岁月,指自己隐居山中的寂寞岁月。海上心情,一般都指宋朝一部分爱国志士,在临安失守后在福建、广东一带继续进行抗元斗争的事情 ,以及作者对他们的挂念之情因为这首词作于归隐“山中”的时期,那时离宋室彻底覆亡已不远了,因此不再存在“海上”的抗元斗争。吴熊和说:“‘海上心情’,用苏武在北海矢志守节事 。这个理解非常正确,符合词人思想感情的实际。这三句表现的内涵深远,层层推进,“山中岁月”指自己身之所在;“辇下风光”指自己心之所系;“海上心情 ”则是自己志之所向。作者之志向跃然于兹,隐居不仕,甘愿在山中度过悠悠岁月,保持遗民身份,时时挂念故国旧都,这就是他的“海上心情”即表现了他的民族气节。因此,以“海上心情”作结,不仅点出了“山中岁月”、“辇下风光”的实质,而且是对全篇思想感情的一个总概括。我们甚至可以说,作者写此词的目的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这种“海上心情”。然而,在故国沦亡以后,除了感怀心伤,愤慨填膺之外,再没有别的行动。这种“心情”表现了刘辰翁这一类知识分子的特点和弱点。

从想家落笔,虚中见真意,正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一个显著的特点。词的上片,全是想象故都元宵节的凄凉景象,词中的“铁马”、“银花”、“笛里番腔”、“街头戏鼓”都不是具体细致也可以说并不是真实情状的描绘 ,而是着重于表露主观感情 ,如“春入愁城”这样的叙写则更完全是虚空涵盖。下片则更尽虚涵概括之意,“想故国、高台月明”,只表现出故都临安的宫殿楼台在淡淡月光照射下的暗影 ,其中蕴含了作者的种种感慨结尾三句作者只是用虚笔轻轻带过,而并细细描写其中的景象和内容,留给读者想象和体味的空间。这种想象落笔,虚处见意的写法更有欲说还体之意。全词节奏明快,更加强了作者的苍凉悲郁之情。

柳梢青 春感》相关问答

宋朝 古诗 柳梢青 春感 的作者是谁?

宋朝 古诗 柳梢青 春感 的作者是 刘辰翁

古诗 柳梢青 春感 全诗共多少字?

古诗 柳梢青 春感 全诗共49字。

铁马蒙毡下一句是什么?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

诗句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 出自哪首诗?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 出自 宋朝 的诗 《柳梢青 春感》。

《柳梢青 春感》相关
关于《柳梢青 春感》
诗词大全
经典诗集
诗集大全
各个朝代的诗
课本古诗诗辞
黄历查询
日历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