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春》
【原文】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伤春》注释
陈与义(一O九O—一一三九),字去非,号简斋,洛阳(在河南省)人。徽宗赵佶时曾任太学博士等官。金兵陷汴京,他避乱南逃。他是南北宋之交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效法杜甫,风格清婉。
陈与义的这首《伤春》,从题目的字面看,好象是伤感春光逝去。文学史上有许多诗人用这一类题目写身边琐事,甚至无病呻吟。但陈与义虽然用这个题目,内容却是写国家大事,正如杜甫的几首《伤春》一样。
南北宋之交,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时代,这首诗写在南宋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O)。这时,北中国完全在金兵的占领下,江南的局势也非常吃紧。建炎三年冬,金兵大规模南下,占领了南京,宋高宗赵构航海南逃,南宋政权危在旦夕。《伤春》就反映这样的历史事实。诗的前四句,一气而下。“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首先指出,国事如此,是由于最高统治集团的无能。“庙堂”,是执政者办公的地方,这里是指人。“平戎”是抵抗平定金兵的意思。“甘泉”,本来是汉代的行宫,这里指宋代京城和宫殿。诗中是说,由于高踞庙堂的那些人低能不中用,拿不出抗金的办法,因而使京城皇宫也映照在报警的烽火中。“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开始觉得京城听到战马嘶鸣已经是很可惊怪的事,哪里知道,连皇帝也被赶到偏僻的海边去了。这一联把前面“甘泉照夕烽”的意思,又推进了一层,说明那些腐败无能的居庙堂者,把国家弄成了什么样子。
后四句,把着笔处转到爱国的臣民。“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孤臣是作者自指,也是泛指占领区的爱国臣民。“烟花一万重”,原是杜甫《伤春》诗中的句子,指唐代的京城长安。这里,陈与义借用这个句子来表现对北宋京城汴梁(今开封)的怀念。“每岁”,每一年,也就是年年,这里表示自己年年都在怀念着沦陷的故都,为南宋危难而忧愁不安。全联的意思是,被占领区的臣民们,等待着收复汴梁,怀念汴梁的风物,头发都等白了。这是进一步谴责最高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不管人民的死活。“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向延阁,即向子湮,当时做长沙太守,金兵南侵时,他带领长沙军民抵抗。所以诗中说,略感可喜的,还有长沙太守向子湮,以及象向子湮的老臣,敢于带领疲劳的军民与敌人打一仗。
全诗的前后两大部分,形成强烈的对比。前一部分,直接斥责那些高居庙堂的大僚们,腐败无能,误国祸民。后一部分是抒发爱国臣民的感情,赞扬向子湮,实际上是从反面讽刺那些当政者。在爱国主义的诗歌创作中,陈与义的这些诗,可以说是陆游、辛弃疾等伟大诗人的先导。
问宋朝 古诗 伤春 的作者是谁?
答宋朝 古诗 伤春 的作者是 陈与义。
问古诗 伤春 全诗共多少字?
答古诗 伤春 全诗共56字。
问庙堂无策可平戎下一句是什么?
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问诗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出自哪首诗?
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出自 宋朝 的诗 《伤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