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出自哪首诗词 - 《上汝州城楼》李益

诗词查询

请输入诗辞关键词:

查询范围:    

上汝州城楼原文

上汝州城楼

【原文】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今日山城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

上汝州城楼》注释

上汝州城楼

【赏析】

【注释】: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之作。境界苍凉,寄意深远。诗的首句中,“黄昏鼓角”写的是目所见、耳所闻,“似边州”写的是心所感。李益曾久佐戎幕,六出兵间,对边塞景物特别是军营中的鼓角声当然是非常熟悉的。这时,他登上汝州(州城在今河南临汝县)城楼,眼前展现的是暗淡的黄昏景色,耳边响起的是悲凉的鼓角声音,物与我会,情随景生,曾经对他如此熟悉的边塞生活重新浮上心头,不禁兴起了此时明明身在唐王朝的腹地而竟然又象身在边州的感慨。这个感慨既有感于个人的身世,更包含有时代的内容,分量是极其沉重的。这里虽然只用“似边州”三字淡描一笔,但这三个字寄慨无穷,贯串全篇。

首句是从空间回忆那遥远的边塞生活;接下来,第二句“三十年前上此楼”则是从时间回忆那漫长的已逝岁月。这句看来很平常,而且写得又很简单,既没有描绘三十年前登楼的情景,也没有叙说三十年来人事的变化;但字里行间,感慨系之,联系上一句读来,正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中评杜甫《江南逢李龟年》诗所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俱在其中”。

据近人考证,这首《上汝州郡楼》诗大约写于唐德宗贞元二十年李益五十七岁时,由此上溯三十年,其第一次登郡楼大致在他登进士第后做华州郑县簿尉期间。试考察他两次登楼间隔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就作者个人经历而言,他在郑县过了几年郁郁不得志的簿尉生活,又远走边塞,先后在朔方、幽州、鄜坊、邠宁等节度使幕下过了长时期的军旅生活;就时局变化而言,唐王朝愈来愈走向没落,藩镇割据的局面愈来愈积重难返,代宗、德宗两朝,不但河北三镇形同异域,淄青、淮西等地也成了动乱的策源地。在德宗建中四年,汝州曾一度被淮西节度使李希烈攻陷;当李益第二次过汝州时,淮西之乱也还没有平定。三十年的变化是如此之大。他旧地重来,想到此身,从少壮变为衰老;想到此地,经受干戈洗礼,是腹地却似边陲。城郭依旧,人事全非。这时,抚今思昔,百感丛集,忧时伤世,万虑潮生,哪能不既为岁月更迭而慨叹,又为国运升降而悲怆?这就是诗人在这首诗里紧接着写出了“今日山川对垂泪”这样一句的原因。

这第三句诗,会使人想起东晋过江诸人在新亭对泣的故事以及周所说“风景不殊,举目有江山之异”的话,也会使人想起杜甫《春望》诗中那“国破山河在”的名句。而在李益当时说来,这面对山川、怆然泣下的感触是纷至沓来、千头万绪的,既无法在这样一首小诗里表达得一清二楚,也不想把话讲得一干二净,只因他登楼时正是秋天,最后就以“伤心不独为悲秋”这样一句并不说明原因的话结束了他的诗篇。自从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吟后,“悲秋”成了诗歌中常见的内容。其实,单纯的悲秋是不存在的。如果宋玉只是为悲秋而悲秋,杜甫也不必在《咏怀古迹五首》之一中那样意味深长地说“摇落深知宋玉悲”了。这里,李益只告诉读者,他伤心的原因“不独为悲秋”,诗篇到此,戛然而止。那么,到底为什么呢?这个篇外意、弦外音是留待读者自己去探索的。

(陈邦炎)

上汝州城楼》相关问答

唐朝 古诗 《上汝州城楼》 的作者是谁?

唐朝 古诗 上汝州城楼 的作者是 李益

黄昏鼓角似边州下一句是什么?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唐朝 诗歌 上汝州城楼 的出处

上汝州城楼 的出处:

全唐诗全唐诗:卷283_94

李益 的 上汝州城楼 是什么朝代的诗词?

李益 的 《上汝州城楼》 是 唐朝 的诗词 。

诗句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出自哪首诗?

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 出自 唐朝 的诗 《上汝州城楼》。

唐朝 李益的诗
唐朝古诗《上汝州城楼》李益
诗词大全
经典诗集
诗集大全
各个朝代的诗
课本古诗诗辞
黄历查询
日历查询
今年黄历